近日,为充分发挥高新区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助力企业复产复工的作用,同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新区于3月至5月持续开展区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同心抗疫”线上招聘会。“疫情当前,采取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帮助企业招聘急缺的技能人才,同时也能在顶岗实习全面恢复后,企业与学校能迅速组织开展学生顶岗实习,缓解学生实习及企业用工紧缺的燃眉之急。”高新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悉,本次招聘会由区人社局搭建线上招聘平台,高新区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及相关企业入驻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学生就业实习、企业复工复产的用工工作。统计显示,该平台入驻了包括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校,高校毕业生总数近1.5万人。目前该平台已陆陆续续收到很多简历,大部分简历的应聘方向为高新区的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占比达68.9%。
除联合举办招聘会外,高新区还采取多种举措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统计显示,仅去年,就有10家基地申报向高新区输出技能人才2461人,高技能人才447人。2019年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取得新进展,苏州技师学院、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与区内阿特斯阳光电力、纽威阀门等9家企业签订新型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培养学徒200余人。辅导华能热电、纽威阀门、莱克电气等13家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认定工种包括机械设备安装工、电气设备装配工等10个企业生产一线主体工种,培养和评价各类技能人才458人。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德国bbw教育集团共建的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发放首批58张HWK证书,引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开花结果。
“高技能人才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为此,高新区始终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做优育才载体,拓宽聚才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打造高技能人才高地。” 高新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前,高新区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高新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中规定,将对高新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高技能领军人才等六类对象进行奖励。其中,企业申报并获评区高技能领军人才称号的,以申报年上一年人才薪酬为基数,连续三年按该基数的50%给予企业引才补贴,补贴总额不超过50万元。对引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本人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安家补贴。
按照《意见》,高新区将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标志性平台,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计划5年内全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5%,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30人,新建区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0家和区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20家。
《意见》中还规定,针对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将给予一次性补助资金20万元,每年对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进行积分制绩效考核,按照考核情况拨付考核奖励,一次性补助资金及考核奖励资金总额不超过50万元;对经高新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在区内企事业单位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高新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培训补贴。
此外,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的奖励办法为提供一次性补助资金5万元,每年对区内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进行积分制绩效考核,按照考核情况拨付考核奖励,一次性补助资金及考核奖励资金总额不超过10万元。对获得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区内企事业单位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个人,经自主申报和确认后,按取得相应国家职业技能资格的等级来给予培训补贴,分别是高级工(三级)1500元、技师(二级)3000元、高级技师(一级)4000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高新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9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25人;苏州市姑苏高技能突出(重点)人才共112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及技能大师工作室30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1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省首席技师、省技能状元称号、省技术能手称号、姑苏技能大奖等奖项共35人;苏州高新区技能人才培养输出基地23家。目前,高新区高技能人数位列全市第二。近3年共支出近2200万元对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进行奖励和扶持。
“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加大高端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模式,营造技能成才良好环境,为高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挺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高新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