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米丰收。在通安现代农业园街西水稻种植区放眼望去,田野里早就被成熟的水稻染成一湾又一湾金黄,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通安良仓”水稻开镰收割。为了分享丰收喜悦,9月26日,通安现代农业园举办了百人割稻比赛,镇团委、镇妇联、非公企业固锝公司组成3支队伍参加了此次比赛。
割稻比赛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正式开始,每组队伍面前都是一小片成熟的稻田,随着一声哨响,选手们迅速地走进稻田,弯下腰“刷刷”地割起稻来。田野里,参赛选手使出浑身解数,奋力挥舞着镰刀,田野边,观战群众热情满满,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比赛十分激烈。随着一束束稻穗被整齐地收割、摆放好,不一会儿一整片水稻就被割完了。赛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刚刚亲手劳作割下的稻米煮成的新米粥,清香的新米粥配上农家小菜,幸福感爆棚。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升,传统的人工收割早已退出了秋收舞台。通安现代农业园负责人表示:“此次人工割稻竞赛旨在带领大家品味农事劳动的乐趣和艰辛,感受农耕‘快乐、自然、健康、和谐’的精神,传承农耕文化的精髓。同时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通安水稻种植及农业生产情况,共同享受农业丰收的快乐,享受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通安现代农业园水稻种植区位于太湖金墅水源地保护区内,为高标准基本农田,沟、路、渠等生产配套设施完备,全面选用南粳46、苏香粳3号、苏香粳100等优良水稻品种,共942亩,本次收割的是早稻品种“苏香粳3号”,又称粥米。
农业园全程采用金墅一级饮用水源地的太湖水灌溉,水质优良,达到地表水质Ⅲ类水标准,采用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精确管理施肥。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施用菜粕等有机肥;实行休耕轮作制度, 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秋种油菜、紫云英等绿肥作物,水稻秸秆100%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生物农药,为区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加强防护林建设,完成市级街西村农田林网提升项目,并种植林下花草,营造良好的田容田貌;种植蓖麻、香根草等植物,安装性诱诱捕器进行生物防治;安装灭虫灯进行物理防治。
通安现代农业园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物联网+”项目,全程可视化监测农作物生长、各项生长环境数据,具有追溯功能;有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整的投入品使用台账记录;所有生产的产品有精确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金墅水源米现已通过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
通安现代农业园所产出的大米,主打“通安良仓—金墅水源米”品牌,参加了市农委“绿色风”系列活动、2018苏州国际旅游节、2018中国苏州创博会、江苏省首届“水韵江苏”旅游交易博览会等各类展销会,积极进行品牌宣传推广,并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成功打入“食行生鲜”。
2018年8月通安现代农业园被认定为“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示范创建基地,今年9月,园区已通过“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示范创建基地的验收。目前,园区正在积极创建苏州市级水稻综合功能示范区和苏州市级科普基地。“通安良仓”在水源、土壤、高新技术、培育过程、物理生物防治等诸多方面积极探索,努力保证种植出高品质的大米。